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队建 > 党建活动
“人民法院”由此而来,最高人民法院从此启程……
  发布时间:2021-06-23 15:09:56 打印 字号: | |

2021年6月7日-9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回望红色司法路 寻根溯源再出发”采访活动在河北省平山县进行,这是该项活动的第五站。

 

依太行山之巍巍,傍冶河水之洋洋,华北人民法院旧址,坐落于河北平山县城南约1公里、西柏坡革命圣地约50公里之处的王子村。

 

法院前缘何冠以“人民”二字?

 

进入窄窄的院门,华北人民法院的模样终于从想象走向现实。几间陋室,雕着美丽图案的窗棂,展厅里各式的文物,娓娓道来那段激情洋溢的岁月。

 

华北人民法院旧址院门。

 

1947年11月,随着华北重镇石家庄的解放,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9月26日,作为华北人民政府19个组织机构之一的华北人民法院在王子村诞生,陈瑾昆担任院长。

 

此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法院一般称为“边区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华北人民法院的称谓,是我国法制史上首次正式在法院前冠以“人民”二字,明确了法院的人民属性。

 

法院前缘何冠以“人民”二字?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法院前冠以‘人民’二字,这不仅仅是名称的修改,更是对法院性质的定位。”平山县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闫玉梁表示,人民法院服务人民,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

 

华北人民法院时期,只要人民群众诉讼到法院的案子,不管大小一律认真对待,且平等对待当事人。据当地老百姓讲,当年来自保定地区的一位当事人输了官司,心里不服气便在法院闹了三天。法院的同志不急不火,每天带她到伙房吃饭,直到做通了工作,后又找到一辆返回保定的马车将她捎了回去。

 

王子村村民李保妮的家在当时华北人民法院的隔壁,据他回忆,小时候经常见到一些从外地来法院告状的人,当时法院对这些群众管吃管住,不让群众花一分钱,还负责开放行条安置回家。

 

一心为民的人民法院,自然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支持政府工作,村民主动让出村中最好的民宅,当时的华北人民法院办公地就是借用了村里中共党员、开明地主马晨光家中的两处宅院,而当村民看到工作人员生活困难时,又拿出村里最好的十亩水田供他们种菜养马。

 

发扬司法为民的优良传统

 

在华北人民法院旧址展览厅,一份复刻版的调解制度静静陈列。

 

1949年2月25日,华北人民政府制定《华北人民政府关于调解民间纠纷的决定》,提倡全部的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适用调解,“但不得违反法律上之强制规定(强行规定:如法令禁止买卖婚姻,禁止早婚,禁止超过规定的租金或利息等)。”“凡刑事案件除损害国家社会公共治安及损害个人权益较重者不得进行调解。”

 

同时又指出,“无原则的‘和稀泥’是不对的,但不应强人服从。其有坚持不服者,应即依法进行审判”。

 

“当时,一些基层法院调解率一度达到70%以上,从而减少了对立,增进了团结,对争取民心,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闫玉梁说。

 

2011年7月1日,在河北“大西柏坡”布局的背景下,华北人民法院还原旧貌,重现于王子村。闫玉梁就曾参与了旧址的还原工作,他带领平山法院工作人员奔走北京、河南、湖南等地,走访了多位知情人士,搜集了众多资料。

原华北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高峰曾向走访者讲述,华北人民法院时期,工作环境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办案人员提着马灯调查,点着油灯看卷,阳光下开庭,磨盘上调解。每人一个黄背包,里面装着针线包、办案纸笔,再挂上一个搪瓷水杯,出门背上,回来一挂,就是全部家当。

 

当时还实行供给制,伙食多是小米、玉米面饼子加菜汤。工作人员穿的衣服各式各样,都是边区生产的粗布,没有内衣,一到刮风天,磨得大腿内侧都渗出血来。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华北人民法院在存续的13个月里,办理了各类案件共计800多件,其中,在平山王子村办公期间办理153件,目前尚有300余册民事卷宗(800余册卷宗)收藏于最高人民法院档案中。这时期制定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政、司法等方面的重要法律、法令、条例、训令等170余项。开展了大规模的司法干部培训工作,成为新中国司法人员培养的摇篮,其中,曾在王子村工作过的董必武、谢觉哉、杨秀峰、任建新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我们已收集到的就有110多条。”闫玉梁说,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制定的法律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对法律充满自信。因此,在他看来,除了传承华北人民法院时期的人民属性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外,法律自信也是极为重要的。

华北人民政府部分领导在王子村合影。

 

1949年2月,华北人民法院由平山县王子村迁往北京。

 

赓续革命沃土的红色基因

 

“我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你不可能把我打死。”在平山法院回舍人民法庭,满头银发的康某向记者诉说了自己内心20多年的心结。

 

原来,家在平山温塘镇南红岸寨村的康某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了纠纷,后又因新宅出入矛盾激化,为此两家人还打了几次架,住进了医院。回舍法庭庭长霍文哲受理该案后,发现两家是亲戚关系,而且刚开始的矛盾也就是在于10公分的地,他便给两家人做工作,希望矛盾能够化解。

 

康某说:“霍庭长天天想着办法化解矛盾,光我就来了回舍法庭四五次,最后我们达成了和解,我允许他家祖宅翻建占我家地方10公分左右,他家把新居堆放在家门前石头清理,允许我家通行,医疗费用进行了相抵赔偿。”

 

“作为一名法官,最高兴的就是把案子调了。”霍文哲说,现在老百姓都不说到法院是要打官司了,而是化解纠纷来了。

根植革命沃土,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平山法院依托平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多部门联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建立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平山模式”——平山县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这个矛调中心,就建在平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楼的一层。

 

平山法院法官张明介绍,当事人有了矛盾纠纷,首先是想知道怎么办?其次是找谁办?一层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就可以为当事人直接进行解疑答惑、纠纷化解;而当矛盾纠纷在限期内始终调和不了,再进入二层的诉讼服务大厅,这样的设置让法院和当事人都能够减少诉累,同时也稀释了部分其他机关部门的信访压力。

 

据介绍,自中心运行以来,诉调对接团队共诉前化解各类民商事案件341件,速裁团队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771件。

如今,华北人民法院旧址已成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简陋屋舍中那一张古铜色的四方小桌上,不过是一盏落了灰的马灯;展厅里那一张复刻的公文纸上,不过是数行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但它们在生命的纵横中,织出了新中国法制的肌理脉络。

 

1949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启用印信正式办公,到现在,岁月长河缓缓流过72年。蓦然回首,曾经的华北人民法院,已在舟车劳顿之后,换了新颜: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联系我们

值班电话:0311-85187100

诉讼服务热线:0311-12368

档案查询:0311-85187401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北二环西路191号

邮编: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