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转斗移,时间瞬失,转眼又是一年,春节一天天临近,闲暇之余,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梦萦回绕时时涌上心头。过年----吃肉、放炮、穿新衣,这就是我们儿时最美好的愿望。
在四十年以前的那些年代,勤劳而朴实的人们,每天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惯,平日里均是省吃俭用、节俭度日,每吃上一次好饭(有点肉),会欣慰的说:今儿算过年了;每次穿上新衣服,也会说,今儿算过年了。这一传统观念,延续至今,每逢家人一起聚餐时或买件新衣服时,都会默默念叨---今个儿又过年了。过年吃肉、放炮、穿新衣,这个美好的愿望,在我们儿时、在我们这一代人们心目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一种印象,根深蒂固,占有无法比拟的重要位置。
吃肉。劳作一年的人们,过年,杀猪割肉做豆腐,是劳动人民过年时民风年俗的一部分,不论家境好歹,家家过年要有肉,好过茬自个家杀头猪,贫困茬多少割(买)点,总的见点肉。“无酒不成宴,无肉不过年”之说,也就在于此吧。
现在已不再是奢侈品,已是平常之事,已经不再为温饱发愁的人们,肉已经成为菜肴中的调味品。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最基本的菜肴,不能说顿顿有肉,几乎一日三餐,定有一顿或一道含肉的菜。就连农村老家普通的平民百姓们,隔三差五也会割斤肉吃。
那个年代,一般百姓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两次肉。吃肉是奢侈消费,是富贵的象征,有的舍不得吃,有的真吃不起。平日里别说吃肉,经常吃上荤油就算不错了。一年四季,只靠生产队分发的每人每年不到一斤的棉籽油,很少有花生油,家家户户所谓的炒菜时,用那拇指大的舀油勺,舀上两勺就行了。一大盆子菜,用饭勺在灶膛里煎个葱花,加上点盐,一搅一拌就得,那也觉得好吃极了。那个时候,没有血脂高的,没有胖子。偶有一位身体发福的,人们会羡慕的说:看人家,吃的多好,定是个富茬。一个烧饼加肉、吃顿肉菜,肉丸饺子是最美好的愿望。当母亲哄你做什么事时,就说:好好干吧,等过年时让你吃肉丸饺子。心存那美好的愿望等啊等,等到过年吃饺子时,并不是满嘴流油的肉丸饺子,而是加了一点肉的菜饺子,那也感到香,感到美。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为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鸡豚”指鸡和猪, “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用酒肉招待贵客的习俗延续至今。直到现在,上了岁数的人们对肉都是情有独钟,在哄小孩子们,仍然说:“来来,给你个肉肉吃”。
吃肉,现在的人们,部分人群已经不吃猪肉了,或者说不敢吃肉了,特别是肥肉,人们更是近而远之,望之生畏。年轻人,尤其是女士们,担心吃肉会影响身材的线条。上岁数的人们,担心吃肉会造成身体的“三高”(血脂、血压和血糖)。儿童们,吃肯德基、吃羊肉串,正顿饭也不吃含肉的菜了。总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了,愿望和追求也提高了。肉,尽管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品,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美味佳肴了。
放炮。放炮是儿时的最大喜好。直到现在,每年过年置办年货时,各种炮类必不可少。我们十来岁前,每年过年时,望眼欲穿的期盼父亲多给买点炮,但是,每年都是一把二起(十个两响)三把小鞭。就是这,高兴地一个人藏在小屋里,爱不释手的摆弄来摆弄去,掰着指头算计,小年黑夜放几个,大年初一早上放几个,还得等初三祭祖上坟时再放几个。
稍大些时,开始自个造炮,一进腊月,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忙着卷炮筒,中午和伙伴们到集市上花快儿八毛钱买些火药药捻,一毛七八分钱一两火药,一分钱两根药捻,工具自己造,晚上加工,一边加工一边实验,一响的简单,一试准响,两响的可是技术活,一是下面的药要适量,这关系到打得高低,底座要掖好,既不能倒药,又以防下炸。二是中间泥贴薄厚要适量,厚了二声慢,薄了就早响。我第一年卷炮,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五毛钱,只买了二两多药十只药捻,两响的几乎没有一个理想的,就这,逗得奶奶和姐姐一旁笑我:“不赖不赖,还真响了”。尽管如此,自己看着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那时的炮,多是鞭炮、二起脚,很少有花炮。所有的炮都能手抓着放,燃放小鞭炮时一手拿着炮,一手点燃,随后扔出,空中爆炸,“砰”的一声响,那个美!二起脚也是如此,一手拿着炮,一手点燃,而后把握跑的手往侧旁一伸,闭眼静听,一声“砰!”二声“咔!”抬头追望着二声在空中的爆炸,那个爽!燃放二起脚时只要头朝上,保证炸不着手。因为那时炮药,都是黑药,都是传统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制作而成,即便在手中炸了,也无大碍,只是把手熏黑略痛些而已,过会儿就好。不但无痛苦之感,自个和围观人还被逗得哈哈大笑。
那时过年,燃放炮的时间,也只是在小年夜里(除夕)太阳落时,大年初一早晨日出前后,整个村子只是稀稀拉拉听到几声响。您再看看听听现在的年炮,可以说是:炮声彻夜不断,花炮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并且一年胜似一年。谁家置办多少炮不知道,从除夕下午到大年初一早上,那各种炮响、各种烟花,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最高潮是除夕钟声前后,真是万炮齐鸣,响声震天。在那前后几十分钟里,一切声响均被炮响所淹没。已经富裕起来的人们,用那无尽的鞭炮声,抒发着他们心中的喜悦,倾诉着自己的富有,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
穿新衣。我们小时候,只有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过完年走完亲戚,尽可能的把新衣裳放起来,省着新的穿旧的。所谓的新衣裳,还不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哥哥姐姐的的穿旧了,短了,瘦了,辛勤的母亲洗好收起,夜里在灯下,拿出一个大包袱,挑挑捡捡,左比右划,剪裁缝补,整整忙上一两个通宵,最终拿出一件“崭新”的衣服。
那时侯,全村两千多口子人就一家有台缝纫机,你想花钱求人做也排不上队。一切都是手工,全家六七口人,大大小小的衣服,都是母亲、姐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一进入腊月,数母亲最累了,那样活儿也离不开她,一大早起床,夜很深很深才能入睡,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件衣服,棉改单,单改棉,大改小,短接长,一次次翻新,一点点利用,不能当衣用当补丁,直到不能用时,还可以糊袼褙,纳鞋底。那时候,谁没有穿过打补丁衣裳,谁的衣裳没打过补丁!穿上那整洁而舒适新衣裳,打心底里高兴。
而今天请到大小商场、市场转转看看,各式各样,各款各色,五彩缤纷的服装、布料,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衣服布料,已不是过去单一的布料了,合成纤维,亚麻,丝绸,无纺布,纳米技术井喷而出。成件衣服便宜到十来块一件,有补丁的、过时的、旧的,早已远离人群。别说是过年穿新衣,平时还不是想买就买,想换就换,谁家的衣柜里不是满满的。
吃肉是身体需要,放炮是精神享受,穿新衣是人们外在体现,总之也就是温饱问题,这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的见证和体验者,忠恳的告诫那些被眼下的幸福冲昏头脑的人们:尽管现在富裕了,吃喝不愁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但也要注意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正如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所讲:“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范吉英
单位:行唐县人民法院